志社都是「求贤若渴」,盼望能从新人中发掘出几个优秀的苗子。
而《江南文艺》运气好啊,还没正式复刊,就收到来自陈凡的投稿,何青生力主推荐,杂志发行之后,果然一炮而红。
本来江南文艺杂志只在周边几个省份发行,如今却逐渐打开全国市场,有好多外省的新华书店主动过来订货,找当地邮局订阅杂志的读者更是数不胜数。
更难得的,是陈凡除了一部长篇《在希望的田野上》,还出过几篇短篇小说,都很受读者欢迎,证明他不是靠一本书吃饭丶只有三板斧的「程咬金」。
有陈凡在,就证明江南文坛后继有人。这也是这次各地区作家代表都对他表达好感的最根本原因。
否则自古「文人相轻」,尤其有不少人总喜欢倚老卖老,哪有那麽容易接纳一个新人。
除非他能为集体增光!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那些作家代表,才会对陈凡选择新题材而忧心忡忡。
即便是昨天讨论会上反对他写作的几位代表,也已经做好跟外省同行打笔仗的准备。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们打算这次会议回去之后,就开始好好研究,先把自己反对的意见全部梳理出来,再自己逐条反驳,绝对能打得那些外人丢盔弃甲丶溃不成军!
与之相对的,后来其他各省市的文学杂志都有质量上乘的文章刊登,却都是以笔名示人。
江南文坛表示:有本事不用笔名,用真名试试!
其他杂志:那笔名都是陈凡的,傻逼才公开真名!
有鉴于此,全国很多文学爱好者都觉得那些用笔名的好文章,应该是出自他们本省某位老作家之手笔,就是为了推出来抗衡陈凡的,否则哪有那麽巧,一下子多出十几个文笔上佳的新人?
摆明就是「以大欺小」嘛。
所以针对那些用笔名发表的文章,很多人都表示喜欢,但是仅限于文章,至于作者嘛,还是休提为妙!
呸,老匹夫不知羞。
唯有陈凡,以真名示人,还公布了地址,这才是真正的青年作家啊!
正是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人都在为陈凡鼓掌加油。
等掌声停歇,何青生左右看了看领导,见他们都满脸微笑地点头赞同,便也笑了笑,继续说道,「所以借着这次机会,我建议,召开作协复建后第一次新会员审核会议,我作为陈凡的入会推荐人,」
说着从公文包里拿出一张纸,「这个是陈凡的入会申请书。呃,我念一下陈凡的基本资料,姓名:陈凡,笔名……,出版或发表的主要作品情况:长篇小说《在希望的田野上》丶短篇小说……」
其他人都聚精会神地听着,同时在为陈凡的年纪和本职工作感到惊讶,原来陈凡竟然是一名医生,那个急救法就是他发明的?这样的情况下,他还创作出如此优秀的作品?
等等等等。
而陈凡自己也在懵逼,这张入会申请书是谁写的?我怎麽不知道?
等何青生念完,他将申请书放到一旁,乾咳了两声,左右看了看,「两位领导觉得如何?」
早在几天前就沟通过的事情,他们当然说好啊。
何青生便一本正经地走流程,「现在进行表决,本次评委会成员是……」
一番流程走下来,陈凡以全员赞成的票数,顺利被接纳为全国作协江南省分会会员。
热烈的祝贺掌声之后,何青生瞟了一眼老郭。
老郭收到信号,当即一声乾咳,将众人的目光吸引过来,随即抬头挺胸丶正色说道,「是这样啊。刚才何主席也说过,当前全国各地文坛最大的问题,就是青黄不接,而我们江南省有幸,有以陈凡同志为代表的青年作家崛起,这是非常难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