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太过平静安稳,那些光怪陆离对他们而言,只会是负担和恐惧。
我绘声绘色地描述着山间趣闻和"
清苦生活"
(当然夸张了十倍),引得李默和奶奶时而惊呼,时而同情,连王师弟也配合着露出"
同情"
的表情,实则他私下传音给我:"
师兄,听你这么一编排,我觉得我下山开店简直是享福啊!
"
饭桌上的气氛热烈而温馨。
一顿饱含家常滋味的晚饭,就在这欢声笑语和对"
艰苦过往"
的夸张"
控诉"
中接近尾声。
放下筷子,我诚恳地向奶奶和李默道了谢。
随即掏出手机,点开李默的微信头像:"
李哥,这两年的房租,之前耽误了。
这就算补上。
"
说完,直接转过去两万块。
这两年物价上涨,房租确实该涨了,但我不想让老人家觉得我见外。
李默一见手机屏幕上的转账金额,脸立刻拉了下来,直接伸手挡我手机屏幕:"
老曲!
你这是干嘛!
把我当外人是不是?当初那事儿你帮忙镇住宅子,等于救了我家一劫!
后面小王又是帮忙布置又常来看顾的,这情分是这点钱能比的?你提房租就见外了!
不要!
真不要!
"
她语气坚决,带着不容置疑的味道,手指还倔强地挡在屏幕前。
"
李哥,一码归一码!
我住您这院子就是用了资源,房租该给还得给!
这是规矩!
再说,这点钱现在对我真不算啥,山上没啥花钱地方,我攒着呢。
"
我连忙解释,试图说服她。
"
规矩你个头!
"
李默直接把手机拍在桌上,"
你那规矩留着对付外人吧!
在我这儿,情分比钱大!
你要再提房租,我可真翻脸了啊!
"
她的脸颊因为激动而微微泛红,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奶奶也慢悠悠地开口:"
小曲啊,听小默的。
你喊我一声奶奶,你住这儿就是回家,哪有回家还交租的?钱收起来,心意奶奶领了。
"
她的声音温和却不容反驳,眼神中透着长辈的威严。
王师弟也在一旁帮腔:"
师兄,李姐和奶奶一片真心,你就别矫情了。
下次带点山上特产回来更实在!
"
他一边说一边对我使眼色,示意我见好就收。
推推搡搡了半天,最终在这几位的合力"
镇压"
下,那转账还是被李默强硬地退了回来。
在这连番的客气和真诚下,我那份坚持也只能化作无奈的感动和苦笑。
这份纯粹的邻里情谊,倒真是山下让我最割舍不下的东西之一。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这样真挚的情感已经越来越少了。
离开李家小院时,夜幕已经低垂,城市的霓虹在远处闪烁。
我和王师弟走在回家的路上,气氛却和来时不同,多了几分因那两万块未送出的"
轻松感"
。
路灯将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交织在一起,就像我们之间深厚的同门情谊。
"
师兄,你这钱没送出去,接下来伙食费又省一笔咯?"
王师弟笑嘻嘻地打趣,眼中闪烁着狡黠的光芒。
"
滚蛋!
走,去你店里喝茶醒醒神!
"
我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但嘴角却忍不住上扬。
王师弟的"
玄机阁"
风水咨询店,开在一条颇有年份、充满烟火气的老街深处。
店铺不大,门脸古旧,木格窗上贴着几张褪色的朱砂符箓残角,那是他用来招揽顾客的"
招牌"
。
店内光线昏暗,陈设简单:一张斑驳的木书案,上面堆着罗盘、铜钱、古籍残卷;墙角几把竹椅围着一个烧着炭火的小泥炉,正温着一个粗陶茶壶。
整个店铺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檀香味,混合着纸张和木头的气息。
我们搬了小竹椅围炉坐下。
王师弟熟练地洗茶、烫杯、泡茶,动作带着一丝与店面相符的古旧韵味。
青瓷茶杯递到手中,氤氲的茶香在有些阴暗的房间里弥散开来,总算稍微冲淡了些刚才在李家沾染上的家常烟火气。
话题自然而然又回到了各自修行和山下见闻上。
王师弟讲起他开店遇到的几件怪事:有个客户非说半夜总梦到床下有人哭,结果他去了现是地板下有老鼠做窝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