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
。
这个字在沈星晚心中回荡了许久,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种子,悄然生根,滋长出坚韧的藤蔓,缠绕着她的意志,让她变得更加沉静而有力。
她不再去思索“那边”
的阴影,而是将全部心神投入到眼前浩瀚的技艺海洋中,尤其是顾言向她敞开的那卷殿宇结构图。
图纸上的世界宏大而精微,每一根梁,每一组斗拱,都蕴含着古人智慧的结晶和力与美的极致平衡。
沈星晚不再满足于看懂线条和符号,她开始尝试去“听”
懂这些结构的声音。
这并非玄学,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感知。
她现,当自己全神贯注地揣摩一个复杂的斗拱节点时,脑海中会自然浮现出木材在承受压力、拉力时内部的应力分布,会“听”
到力流在榫卯之间传递、分散、最终达到平衡时那无声的“嗡鸣”
。
这是一种基于扎实理论基础和大量实践后产生的、近乎直觉的共鸣。
顾言敏锐地察觉到了她这种感知力的蜕变。
他没有打扰,只是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
他将工棚一角彻底清理出来,专门让她用于制作那些复杂的缩比模型。
当她遇到瓶颈,对某个结构的力学关系产生困惑时,他会让她停下手中的模型,带她到院子里,指着那棵苍劲的古松,或是那块屹立多年的山石,让她观察自然界的结构是如何以最合理的方式承受风雨、屹立不倒。
“法自然。”
他言简意赅。
沈星晚豁然开朗。
传统木构中的许多原理,诸如侧脚、升起,不正是对自然界的模仿与提炼吗?让建筑像树木一样,根基稳固,身姿微倾,以柔克刚,更好地抵御外力。
她的模型制作得越来越精准,不仅形似,更能神似。
当她将一组缩小了数十倍的溜金斗拱模型最后一件昂尾安装到位,轻轻拨动其中一个小斗,感受到整个结构随之产生一系列微小而协调的位移,最终将力道稳稳化解时,一种难以言喻的愉悦感涌上心头。
她仿佛听到了这座微缩殿宇在她手下“呼吸”
的声音。
顾言拿起那个精巧的模型,仔细检查了每一个接口,又用手指在不同部位施加微力测试其稳定性。
他放下模型,目光落在沈星晚因兴奋而微微泛红的脸颊上,沉默了片刻,忽然道:“可以试试‘听音辨木’了。”
听音辨木?沈星晚疑惑地看着他。
顾言没有解释,转身从材料架上取来五六块大小、形状相似,但木质各不相同的木料,有紫檀、花梨、黄杨、楠木、枣木等。
他用一根小小的音叉,轻轻敲击每一块木料,然后示意沈星晚靠近倾听。
“仔细听。”
他低沉的声音带着引导的意味,“不同的密度、纹理、硬度,声音的清浊、长短、余韵都不同。”
沈星晚屏息凝神,凑近每一块被敲击的木料。
起初,她听不出太大区别,只觉得声音或沉闷或清脆。
但在顾言的示意下反复倾听、对比后,她渐渐捕捉到了那极其细微的差异:紫檀声音沉郁绵长,如古钟低鸣;花梨清脆利落,余韵较短;黄杨声音清越,带一丝金属质感;楠木温和宽厚,共鸣丰富;枣木则声音硬朗,略显干涩。
这是一种全新的、越视觉和触觉的感知维度!
顾言见她似有所悟,便蒙上她的眼睛,随机敲击一块木料,让她凭借声音判断是哪一种。
第一次,她猜错了。
第二次,犹豫不决。
第三次,她静下心来,不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耳朵上,捕捉那声音里蕴含的所有信息——基音的高低,泛音的组成,衰减的度……
“是……楠木?”
她不太确定地说。
顾言没有揭晓答案,而是再次敲击了另一块她熟悉的紫檀木料。
听到那熟悉沉郁的声音,沈星晚心中立刻有了对比。
她肯定地修正:“不,刚才那块是花梨!
声音比楠木更脆,余韵没楠木长!”
顾言解下她眼前的布条,点了点头。
她猜对了。
这只是开始。
接下来的日子,“听音辨木”
成了沈星晚新的功课。
顾言会找来更多种类、甚至同一树种不同部位、不同干燥程度的木料让她分辨。
从依靠明显差异到辨别极其细微的差别,她的耳朵变得越来越敏锐,甚至能通过敲击声音,大致判断出一块木料内部是否有隐裂、疖疤或糟朽。
这种能力反馈到她的技艺上,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下刀之前,她通过敲击听音,便能对木材的内部状况有更直观的了解,从而选择更合适的下刀角度和力道,避开潜在的缺陷,更好地利用木材的特性。
她手下做出的物件,不仅外形精准,更仿佛与木材本身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