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抵赖,全在林纾的预料之中。
他没有急于反驳,只是静静地听着,像一个极有耐心的猎人,在欣赏猎物做着最后的、徒劳的挣扎。
整整一天的时间,专案组都在进行着这种看似毫无进展的“磨合”
。
直到第二天上午,当“老猫”
团队将那份加密账本上的所有数据,与现实证据链条完成了百分之百的铆合之后,真正的“审判”
,才正式开始。
林纾再次走进了汪哲的审讯室。
这一次,他没有问任何问题,只是将一台笔记本电脑,转过来,推到了汪哲面前。
屏幕上,是一个分屏画面。
左边,是“君临会”
加密账本的界面,代号“账房”
下面,清晰地记录着一笔“三月十五日,转入七百万美金,事由:南美木材预付款”
的条目。
右边,则是东海银行内部系统的后台日志。
日志显示,三月十五日,同一笔七百万美金的款项,在触了系统三次“高风险资金来源”
警报后,被一个拥有高级权限的账户,手动点击了“忽略风险,执行转账”
。
而那个账户的登录id,正是汪哲本人的工号!
汪哲脸上的血色,“唰”
的一下就褪尽了。
他那套关于“合规”
、“审计”
的专业说辞,在这两份并列的、铁一般的数据面前,显得如此苍白可笑。
林纾的指节,轻轻地敲了敲桌面,出“笃、笃”
的声响,每一声,都像重锤一样砸在汪哲的心上。
“汪主管,”
林纾的声音平静得没有一丝波澜,“我们技术部门的同事,还从你们银行的服务器里,恢复了一段被你删除的内部通讯记录。
是你的助理在提醒你,这笔钱的来源有问题,而你回复了他四个字——‘照我说的办’。
需要我,把这段记录也放出来吗?”
“轰!”
汪哲的心理防线,在这一刻,彻底被击穿了。
他引以为傲的专业壁垒,被对方用更加专业的、无可辩驳的技术证据,从内部炸得粉碎!
他瘫软在椅子上,金丝眼镜滑落下来,露出一双充满恐惧和绝望的眼睛。
同样的场景,在另外两间审讯室里,也接连上演。
面对陈立新,专案组直接出示了远洋集团内部的货运调度记录,以及他与孙宏富之间秘密通话的录音。
录音里,他得意洋洋地向孙宏富保证:“放心,那批‘钻石原石’,我已经让它变成‘工业玻璃碴子’了,海关那边我打过招呼了,绝对万无一失!”
听着自己熟悉的声音从播放器里传来,陈立新那张嚣张的脸,瞬间变成了猪肝色。
而对付刘铭,证据则更加直观——一份由他亲笔签批的、将一个本该被枪毙的废弃工业园项目“起死回生”
的红头文件,以及一份银行流水,显示文件签批后的第二天,他妻子的账户上,就多出了一套位于海南的豪华海景房。
所谓的攻心,从来不是靠言语,而是靠足以压垮一切的铁证。
当第一个人(汪哲)的心理防线崩溃后,多米诺骨排便应声倒下。
审讯工作,从之前的对峙,进入了“相互竞赛”
的阶段。
为了争取立功表现,几名嫌疑人开始争先恐后地交代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唯恐说得比别人慢,比别人少。
整整一周,专案组几乎是连轴转。
李佳带着财务组,根据他们的口供,不断完善资金流向图;林纾和其他审讯专家,则负责深挖每一个细节,将碎片化的信息,拼凑成一幅完整的犯罪全景图。
终于,在第七天的深夜,当最后一份审讯笔录完成签字画押后,案件的真相,如同一头潜伏在深海多年的巨兽,终于将它狰狞而庞大的身躯,完整地呈现在了众人面前。
这,是一个已经秘密运作了近十年的庞大犯罪网络。
核心,正是孙宏富。
他就像一个高的“剧本设计师”
,利用自己国际贸易商的身份作为掩护,设计出一套套看似天衣无缝的“剧本”
。
比如,他会和境外的“君临会”
成员签订一份价值千万的虚构贸易合同,购买一批根本不存在的“高精尖设备”
。
然后,剧本的第一幕就交给了刘铭。
刘铭利用职务之便,为这个虚假项目披上“政府重点扶持”
的合法外衣,使其能够顺利立项。
第二幕,则是汪哲登场。
他利用自己在银行的权限,将这笔千万巨款“合规”
地汇往境外。
第三幕,当资金需要在境内外“无痕”
流动时,陈立新就会出马。
他会安排一艘远洋货轮,用一船不值钱的铁矿石,伪造出“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