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滑动间,电视台布的新非遗纪录片映入他的眼帘。
他的手指微微一顿,心中泛起一丝好奇,便点了进去。
随着纪录片缓缓播放,那些精美的画面、动人的解说,将非遗文化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林纾看得专注,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传承的故事之中。
当纪录片接近尾声,片尾的鸣谢名单缓缓出现。
林纾漫不经心地扫了一眼,突然,他的目光定格在其中一个熟悉的id上——那正是他自己的。
他猛地瞪大了眼睛,整个人瞬间清醒过来,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又仔细地看了几遍,没错,真的是他的id出现在了电视台纪录片的鸣谢名单里。
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在他心中翻涌。
这段时间以来,他为了非遗相关的事情,从视频被侵权的愤怒,到维权过程中的种种艰辛,再到面对各种质疑时的委屈,一幕幕都如电影般在脑海中闪过。
而如今,看到自己的id出现在这里,所有的付出仿佛都得到了认可。
那是一种历经风雨后见到彩虹的欣慰,也是一种被主流媒体接纳的自豪。
与此同时,粉丝们的反应比他还要激动。
评论区里瞬间变成了大型“扬眉吐气”
现场。
“林哥,你终于得到电视台的认可啦,太牛了!”
“之前那些说林哥炒作的人,现在打脸了吧!”
“林哥为非遗做的努力大家都看在眼里,电视台这波操作太对了!”
一条条热情洋溢的评论不断滚动着,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林纾的支持和喜悦。
在粉丝们的热烈讨论渐渐平息后,林纾依然沉浸在电视台纪录片鸣谢自己的喜悦与感慨之中。
不过,他的内心深处还有着创作者的那一份敏锐与执着。
他再次打开电视台的非遗纪录片,将进度条拖到老人扎灯笼的镜头处,同时调出自己此前拍摄的相同场景视频,开始默默对比起来。
电视台的画面呈现无疑是专业的。
运镜流畅而富有美感,时而采用特写,精准地捕捉老人布满皱纹却又无比灵巧的双手,将每一根竹篾的纹理、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清晰地展现出来;时而切换为全景,展示出老人身处的古朴作坊环境,昏黄的灯光、陈旧的工具,营造出浓厚的非遗传承氛围。
那画面的色彩调校得恰到好处,暖色调的运用让整个场景充满了温情。
林纾看着,心中不禁暗自赞叹,这样的运镜水平,确实是自己目前还难以企及的高度。
然而,当他侧耳倾听时,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他闭上眼睛,思绪瞬间飘回到自己拍摄的那些日子。
在那间小小的作坊里,阳光透过窗户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光斑。
老人坐在小板凳上,专注地扎着灯笼,手中的竹篾在老茧上刮过,出沙沙的声响。
周末的阳光慵懒地洒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林纾处理完手头的一些琐事,心中突然涌起一股想去旧货市场转转的冲动。
他想在那些旧物件里,找寻一些独特的素材,为自己的视频创作注入新的灵感。
于是,他简单收拾了一下,带上拍摄设备,兴致勃勃地出了。
旧货市场里弥漫着一股陈旧却又带着岁月韵味的气息。
摊位一个挨着一个,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老物件。
林纾举着镜头,缓缓穿梭在其中。
锈迹斑斑的搪瓷缸安静地躺在摊位上,那斑驳的锈痕仿佛是时光留下的刻痕,讲述着曾经的温暖与故事。
缸身上的彩色图案虽已有些褪色,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鲜艳与活泼。
不远处的老式收音机吸引了他的目光。
那收音机外壳是沉稳的木质纹理,旋钮上的油漆已经掉了不少,露出里面斑驳的金属。
林纾走近,轻轻转动其中一个旋钮,收音机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唤醒沉睡已久的记忆。
他把镜头对准收音机,试图捕捉它独特的质感和那一份历经岁月的沧桑。
继续往前走,林纾看到一台九十年代的大头电视机。
这电视机体积庞大,外壳泛黄,四周的塑料边角已经出现了裂缝。
它被随意地摆在一个角落里,落了一层厚厚的灰尘。
林纾好奇地将镜头扫向它,就在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生了。
那台大头电视机突然亮起了雪花屏,屏幕上闪烁着密密麻麻的白色光点,还伴随着一阵尖锐刺耳的噪音。
林纾被这突如其来的状况吓了一跳,手中的镜头差点掉落。
他本能地往后退了一步,心脏砰砰直跳,眼睛瞪得大大的,充满了惊愕。
周围的摊主和顾客也被这动静吸引,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
林纾定了定神,仔细观察这台电视机。
雪花屏闪烁不停,像是在努力传递着什么信息,又像是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他缓过神来,心中的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