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鱼饵的利刃(1 / 5)

风从许南来,卷着盐滩的白与河面的潮,天色未亮,堤上已见两队人影。

堤外是雾,堤内是灯;镜灯在杆头,盐灯在柜侧,灯都不罩,光落得稳。

张辽先收了锁板,典韦再把量柜的铁链卷紧,夏侯惇把斧背贴住掌根,粗声一句:“各取其位。”

声落,堤上诸器如弦齐收,节拍整肃。

沙盘里,三条线像三根伏着的丝:枯井路、桩梁渡、西堤门。

线端各押一颗极小的盐星,淡得近乎看不见。

卫峥捧来晨清册,抬眼与郭嘉对视。

昨夜“净返之比”

八比二,已写在册页的下缘,笔锋顿重,像在纸背钉了一枚“安”

“今晨,看他们‘快’。”

郭嘉轻咳一声,压了下去,不再言。

——

徐州城西,“去白帛记,”

他嘱咐使者,“放出‘慈粮’二十车,旗头挂白帛,角头写‘病棚’二字。

人要老,脚步要慢,路选枯井,不避泥。

记住,慢,反而催。”

使者领命。

他又唤刀客,取牛脂拭刀柄与缰绳:“夜里走桩梁渡,先试桩,再试人。

看他们怕不怕‘快’。”

刀客伏地。

最后,他把一只小木匣推到帐侧:“香火钱,半匣,送去西堤门外的破庙,挂三面小旗,顺序错一位,再换回来。

让他们以为改对了。”

——鱼饵要有腥、有光、有个“可以改对”

的小把柄。

帐外马声一阵。

张庆披甲入,甲片如鳞,胫甲上有细细刀痕,是旧战的记忆。

他未坐,手按方天画戟:“今日,探,还是斩?”

“将军今日只需‘划’。”

陈二看他,“划出他们怕的线,让他们自己把脚收回去。”

张庆侧头,目光锋寒,终究点了点:“好。”

——

许都这边,荀彧将庙前“影照法”

的木牌立高一寸:白昼照影、夜分封仓;盐米比浮动不过一分;夜禁不改,问名先行。

旁侧又加一纸:“愿学者,入庙为手;愿种桑者,记名免徭。”

字落端正,风经此处似也放缓。

问名亭下,粥仍热,姜味不浓不淡。

卫峥将“天蚕入印”

的印版再验一次,金线微纹入“安”

,三粒盐星入纤,指腹过处微涩。

他记得守则第五、第六条:粉先于言,盐后于灯。

今日不辩,只照,只记。

灯借出来,罩子还给对手自己去选——这是昨夜与陆稷定下的“借灯,不借罩”

午前,一队白帛车自南门缓缓入城。

车前老妇扶杖,车后幼童背篓,旗角“病棚”

两字歪斜,恰好讨人同情。

人群围上,问名者礼数不乱,先净手,再按印,再一撮盐,慢慢说规则。

陈二的“善”

,像一尾软鱼在灯下晃,晃得人心软,却晃不过镜灯那寸不偏不倚的直光。

“只管照。”

郭嘉道。

照影柜前,铜衡悬着,不许夜兑。

柜后账房少年抬笔顿一顿,耳边只听见“秤舌轻叩”

的细响。

人们在光里看清了纸上的金线,也看清了白帛车辕下刻得稍深的“并”

字——并州木作风。

少年心里记下一笔,不言。

——

(暗影视觉·鸩)

今晨的风干,像刀刃擦过盐面,不疼,只紧。

我提着镜灯走南门驿的廊下,去换第三只枕芯。

芯里有“丙本”

,纸筋里压着西堤门旗序那一点“必改之错”

枕套不换,外面还是昨夜绣的云纹。

管驿的老兵笑我:“姑娘,枕里沙沙,睡不安。”

我回他:“沙沙才稳,稳了才睡。”

出驿时,正遇见一群脚夫把白帛车引往枯井路。

脚夫回避我的灯,我却低一寸灯罩,让光先照车辕后照人脸。

当光照到那孩子手背上时,我看见他指缝里有一线不该在粥棚出现的油光——牛脂。

我把灯再挪一寸,光滑过他的指背,又停在那匹马的缰绳上。

缰绳也油。

并州刀客的手,护“快”<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大明补牙匠 潜伏台湾:海燕的使命 边军:从村民开始逐鹿天下 抗战:老李,炮兵师要不要? 你说他缺德?他根本就没有那东西 被废三年后 大唐有一帮古惑仔 反贼 魂穿史文恭,开局不去曾头市 铁马冰河肝胆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