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小葆拒绝铁帽子王与尚公主的消息,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虽未明上谕,但高层圈子里几乎没有秘密。
这被视为一个极其危险且狂妄的信号——连与皇族绑定的终极荣耀都断然拒绝,韦小葆所图,绝非寻常富贵权位可比。
裂痕既已公开,便再无转圜余地。
那些早已对韦小葆和技术总局心怀不满的势力,嗅到了皇帝态度转变的气息,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开始从阴暗的角落蜂拥而出。
弹劾的奏折,不再是之前零星的、试探性的指责,而是如同经过精密策划的联合攻势,雪片般飞向康熙的御案。
率先难的依旧是都察院的御史们。
他们引经据典,抓住韦小葆“出身微贱”
、“骤登高位”
、“结交江湖匪类(指天地会旧事)”
、“以奇技淫巧蛊惑圣听”
等老调,但攻击的烈度远以往。
更有甚者,将技术总局的一些实验项目,如建宁鼓捣的“彩色烟雾”
,污蔑为“修炼妖法,图谋不轨”
;将韦小葆与七位夫人的关系,描绘成“沉溺酒色,败坏朝纲”
。
紧接着,翰林院和礼部的清流官员也加入了战团。
他们从“义理”
角度出,抨击韦小葆的学说“背离圣贤之道,动摇国本”
,指责他“广收门徒(指技术总局的工匠和学生),结党营私,其门下只知有韦公,不知有皇上,不知有朝廷”
。
他们将民间流传的“韦公出,四海平”
的童谣作为确凿证据,直言韦小葆已有“王莽之志”
。
利益受损最重的内务府和部分保守的八旗勋贵,更是落井下石。
他们弹劾韦小葆“靡费国帑”
,将技术总局的项目斥为“无底洞”
,攻击他通过商行“与民争利”
,甚至隐隐将台湾郑氏愿意归附的功劳也揽到“皇上天威”
和“八旗将士威慑”
上,暗示韦小葆不过是恰逢其会,甚至可能私下与郑氏有不可告人的交易。
这些奏折并非盲目攻击,往往相互呼应,形成了一张罗织严密的罪状网。
政治、经济、军事、道德、意识形态……几乎涵盖了所有能攻击的层面。
它们的目的非常明确:彻底搞臭韦小葆的名声,将其定性为“国贼”
,为最终的清算制造舆论和法律依据。
乾清宫东暖阁内,康熙面无表情地翻阅着堆积如山的弹章。
索额图、明珠等重臣垂手侍立在下,大气不敢出。
暖阁内气氛凝重得如同结冰。
康熙拿起一份言辞尤为激烈的奏折,是都察院左都御史所上,里面详细“列举”
了韦小葆“十大罪状”
,从“僭越”
到“谋逆”
,条条诛心。
“你们看看,”
康熙的声音平静无波,却带着刺骨的寒意,“这满朝文武,倒有一大半要朕诛杀韦小宝以谢天下。
朕竟不知,朕的股肱之臣,何时成了国朝的心腹大患。”
索额图心中暗惊,揣摩着圣意,小心翼翼地道:“皇上,韦爵爷……韦小宝行事确实有逾越之处,引来非议也在所难免。
然其于平定台湾,确实有功……”
“有功?”
康熙打断他,将那份奏折掷于案上,出“啪”
的一声脆响,“功高就能震主吗?功高就能让这天下人只知有他,不知有朕吗?!”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压抑不住的怒火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忌惮。
明珠见状,连忙躬身道:“皇上息怒!
韦小宝恃才傲物,目无君上,此番拒绝天恩,已是悖逆狂徒之相。
如今朝野物议沸腾,若不加惩戒,恐寒了天下忠臣之心,亦有损皇上天威啊!”
康熙冷冷地扫了两人一眼,没有立刻表态。
他重新坐回龙椅,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扶手。
他何尝不知这些弹劾背后有多少是公报私仇,有多少是落井下石?但他更清楚,韦小葆的存在,本身已经打破了权力结构的平衡。
他的能力太强,声望太高,思想太“异端”
,而且……他拒绝被同化,拒绝被掌控。
这样一个人,如同一柄过于锋利的双刃剑,能伤敌,亦能伤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