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动摇不了根本。
况且……”
他顿了顿,声音压低了些许:“这‘新政’之名,虽有些扎眼,却也未必全是坏事。
至少让天下人知道,除了读经科举、论资排辈,还有另一条路可走,还有另一种力量在生长。”
几乎与此同时,乾清宫西暖阁内,康熙也在灯下审视着几份不同的奏报。
一份是直隶巡抚关于秋粮预计增产的喜报,其中特意提到了技术总局推广新法的功劳;一份是都察院御史参劾韦小葆“标新立异、收揽人心”
的奏章;还有一份,是暗探汇总的关于市井间“韦氏新政”
传闻以及民间对韦小葆近乎神话的赞誉。
康熙的手指在那份参劾奏章上轻轻敲击着,脸上看不出喜怒。
“韦氏新政……”
他低声咀嚼着这个词,嘴角泛起一丝难以言喻的弧度,“好一个‘新政’。”
他欣赏韦小葆的才干,乐见技术带来的实效,但作为一个帝王,他本能地对任何可能脱离掌控的、带有个人色彩的“体系”
保持高度警惕。
技术总局就像一柄他亲手递出的利剑,如今这柄剑不仅锋利无比,似乎还在自行凝聚剑鞘,甚至隐隐出了自己的嗡鸣。
“李德全,”
康熙忽然开口。
“奴才在。”
随侍的大太监连忙躬身。
“明日传旨,朕要再看一次黄河模型。
另,着韦小葆将技术总局成立以来,所有已成、在研项目,列一详细清单,连同所用钱粮、参与人员、已见成效,一并呈报。”
“嗻。”
“韦氏新政”
的雏形,便在这样一片赞誉、猜忌、审视与期待的复杂目光中,逐渐清晰起来。
它不再仅仅是一个衙署的运作,而是开始被视为一股新的政治力量,搅动着大清王朝固有的权力格局和意识形态。
韦小葆站在了这股风潮的浪尖,他一手推动的变革,在带来实实在在利益的同时,也无可避免地将他推向了更深层次的政治漩涡中心。
前方的路,是坦途还是深渊,或许连他自己,也无法完全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