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日上午9时。
肯尼迪正式收到了赫鲁晓夫发来确认撤除古巴导弹的信件。
整整一夜不曾入睡的肯尼迪,心中对于世界末日的担忧终于安全落地了,他欣喜异常并当即回信,称赞赫鲁晓夫的决定是“具有政治家风度的决定”,同时肯定了南洋在事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毅安阁下的斡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负责大国的在国际事务中所发挥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至此,这场持续13天的重大危机终于结束了,人类从毁灭的边缘被拉了回来。
第二天,也就是10月29日,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下达秘密命令:在六三年4月1日前撤回在土耳其和意大利部署的导弹。
当然外界对此事一无所知的,甚至就连撤回导弹也是以“维护”的名义,这当然是为了维护肯尼迪的硬汉形象。
一场引得全世界动荡不安的危机终于得到化解。
这场危机谁是胜利者呢?
没有人知道,似乎在这场危机之中,所有人都是大赢家。
肯尼迪因为他成功的挫败了苏联人的企图,这位原本不受美国人待见的公子哥,一下而成为了美国人眼中的英雄。
至于赫鲁晓夫,也和另一个世界受到批评不同的是,他受到了普遍的称赞,这并不仅仅是因为政治上获得的胜利。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次苏联有了一个台阶!不至于“被逼无奈”做出让步,在全世界看来,苏联是为了人类的未来做出的让步,甚至是牺牲。
政治上的胜利再加上没有人需要为挫败负责,所以,对于苏联来说,苏联依然是个大赢家,而赫鲁晓夫自然也是赢家。
那么南洋呢?
全世界都看到了南洋是如何把世界从毁灭的边缘拉了回来。也正因如此,全世界也都体会到了南洋对两个超级大国的影响力。
这种影响力本身就是南洋自身国力的一种体现。南洋当然也是这件事中的大赢家。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场古巴导弹危机,基本上没有输家!大家都是赢家!
尽管在这场危机之中没有一个输家,但是这场危机的性质并没有发生改变。无论结果如何,这场危机都深深的改变了世界。
一边是美国深刻意识到了苏联才是他们的生死大敌,然后他们之间从此成为了“不死不休”的敌人,在未来的二十几年中,美国所有的政策就只围绕着一个核心——搞死苏联。而这也成为了未来几十年里美国历任政府最关心的事情。
而另一方面,在“古巴导弹危机”期间,实力不及美国的苏联,立即开始了报复性的核力量扩充,甚至提出“要像生产香肠那样生产导弹”,也就是核导弹。
苏联与美国之间的军备竞赛,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真正全面展开了,在此之前,压根就没有什么军备竞赛。
但是一场古巴导弹危机直接改变了一切,苏联全力以赴造起了核武器以及其他的武器,到最后当他们在核武器数量上将美国远远的甩在身后的时候,却又不得不面对一个困境。
维护核武器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甚至高到不堪重负的地步。
这就是一场危机带来的影响。但是影响并不仅仅只是美苏两国。
“真正影响的还是欧洲啊!”
置身于天堂岛的沙滩上,感受着明媚的热带阳光,尽管事件已经结束了,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