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朝堂之上,当他们英明神武的陛下宣布要在京城设立免费女子学堂时,满朝文武皆以为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
&0t;陛下三思啊!
&0t;年迈的礼部尚书颤巍巍出列,&0t;女子无才便是德,此乃圣人之训。
若让女子读书明理,将来谁还愿意相夫教子?&0t;
&0t;臣附议!
&0t;兵部侍郎急忙跟上,&0t;况且还要动用国库银两,这&0t;
谢允桓端坐龙椅,冷眼旁观着朝堂上的骚动。
待反对声浪稍歇,他才缓缓开口:&0t;此事,是姮妜姑娘的心愿。
&0t;
简简单单七个字,却让大殿内瞬间鸦雀无声。
那夜的宫宴并非所有大臣都来赴宴,但这些日子以来,那些原本准备弹劾君王沉迷美色的朝臣,在远远望见那位传说中的少女后,全都偃旗息鼓歇下了心思。
少女的美,已经越了世俗的范畴。
见过她的人都会明白,任何关于她的非议都是亵渎。
任何见到她的人,都无法生出半点亵渎之心。
只想将她好好呵护,只要能远远看着她,即便付出任何代价都心甘情愿。
他们的陛下能保持如此克制,已属难得。
&0t;朕意已决。
&0t;谢允桓的声音在殿内回荡,&0t;即日起,准许女子入学读书,可参加部分科举考试。
各州府需设立女子学堂,所需银两由朝廷拨付。
&0t;
诏令很快得到执行。
短短五日内,京城的第一所女子学堂就办了起来。
第一批入学的,大多是那晚见过姮妜的官家小姐,也有富商巨贾送女儿来&0t;镀金&0t;。
这个年代,只有穷苦人家才会真的相信&0t;女子无才便是德&0t;。
但凡有些家底的人家,都会让女儿读书认字,甚至专门请先生到府中教导。
当姮妜踏着晨光走进讲堂时,整个教室瞬间陷入诡异的寂静。
那些从未见过她的少女们瞪大了眼睛,
不是说来讲课的是一位女先生吗?怎么来了位仙子?
&0t;我叫姮妜。
&0t;少女在讲台前坐下,浅浅一笑:&0t;今日由我来给大家上课。
&0t;
阳光穿过窗纱,为她镀上了一层柔光。
教室里顿时响起一片抽气声。
本就美得惊人的少女笑起来,仿佛让整个教室都亮了起来。
前排的几位小姐不约而同地按住心口,生怕剧烈的心跳声惊扰了这如梦似幻的场景。
在这一刻,所有人心底都涌起同一个念头:见过这样的人,她们此生无憾了。
时间如流水般匆匆流逝,转眼间已是数月过去。
为了方便百姓书写记录,朝廷正式将&0t;土芋&0t;改名为&0t;土豆&0t;,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种植。
那些曾经差点命丧山匪之手的女子们,如今被派往各地,手把手教导农民如何种植这种高产作物。
燕国上下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与此同时,免费的女子学堂也从京城开始,逐步向各州府扩展。
然而这项举措却遇到了不小的阻力。
毕竟&0t;女子无才便是德&0t;的观念已延续千年,如今这些地位低微的女子不但要读书识字,皇上甚至还允许她们参加科举考试、出任官职,这让许多守旧之人难以接受。
最初筹办女学的官员们费尽周折,虽然校舍建好了,却招不到一个学生。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事情突然出现了转机。
原来皇上特意为天下女子开设了一场恩科考试,而且规定只有女子可以参加。
那些思想顽固的家庭自然不许家中女子应试,可谁曾想,平日里温顺乖巧的女儿、孙女们,竟然会翻墙偷跑去参加科举。
等家人现时已经来不及阻拦。
科举重地有禁军把守,那些明晃晃的长枪可不是摆设。
考试结束后,与男子科举不同,这次女恩科只设&0t;女状元&0t;一个头衔,其余合格者统称为&0t;进士&0t;。
消息一出,立即引来众多书生和酸儒的激烈反对。
有人痛心疾地预言&0t;燕国将亡&0t;,更有人讥讽这场考试不过是一场&0t;儿戏&0t;。
但很快,事实就给了这些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放榜这日,官府不仅公布了名次,还将前三名的考卷公开展示。
那些原本叫嚣&0t;女子无才&0t;的人顿时哑口无言。
试卷上的文章诗词,竟比上一届状元郎的还要出色。
虽然心里不服,却没人敢质疑考题泄露,因为在燕国,诬告科举舞弊可是要掉脑袋的大罪。
令人意外的是,上榜的进士中,竟然有不少是姮妜曾经教导过的学生,连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