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的卫星。地表的液态甲烷湖泊泛着幽蓝的光,温度低至 - 180c—— 这里是氨基生命的理论栖息地。它们不用水,而是以液态氨为溶剂,氨像水一样能溶解物质,支撑化学反应。这意味着 “宜居带” 的范围被大大拓宽,连极寒天体都可能藏着生命。可低温是把双刃剑:所有反应都会慢到极致,或许它们的 “一天”,相当于地球的百年,连一次细胞分裂都要等上十年;更别说氨在地球的常温下会直接沸腾,若把它们带到这里,瞬间就会变成一团白雾。
甲烷基:碳氢化合物里的 “隐士”
同样在土卫六,还有另一种可能 —— 甲烷基生命。它们以液态甲烷或乙烷为溶剂,和氨基生命一样适应极寒。但问题更棘手:甲烷是非极性溶剂,而我们熟悉的 dNA、蛋白质都是极性分子,根本溶不进去。换句话说,它们连搭建生命基础的 “积木” 都和我们不同,想形成复杂结构,难度比氨基生命还高。
砷基:被证伪的 “替代品”
提到砷基生命,文渊眼前自动弹出 2010 年 NASA 的那份争议报告 —— 他们宣称发现了能以砷代磷的细菌 GFAJ-1,可后来的研究证明,那只是细菌在极端环境下的 “应急策略”,并非真正的砷基生命。砷和磷化学性质相似,理论上能替代磷在 dNA 和 Atp 里的作用,在磷匮乏的环境里占得先机。但砷的化学键太弱,搭起的分子结构像风中的积木,一碰就散,根本撑不起稳定的遗传系统。现在看来,这种生命形式的可能性,几乎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