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上几分。
最让他意外的,是自己的处境。
他这位代王非但没有被限制自由,反而依旧保有“看阅政令、下旨意”
的权力,每份文书都会按时送到代王府,由他过目后再传递到各部门;他可以随意出入王府,只是身边的护卫从禁军换成了民兵——这些民兵虽不如禁军那般威严,却更亲和,会笑着跟他讲街巷里的新鲜事;连王府的长史都未曾被替换,依旧履行着辅佐之职,只是行事间多了几分对新秩序的敬畏。
起初,他对这一切的接纳,源于对军威的震慑。
可日子久了,他渐渐现了这群人的不同:他们不贪慕奢华,官员们多穿着朴素的官袍,连杜如晦、房玄龄都常吃粗茶淡饭;他们做事不讲情面却讲道理,哪怕是世家子弟犯了错,也一样按规矩处置;他们还会教百姓识字、帮商贩规划摊位,连城外的荒地都被开垦出来种上了庄稼。
不知不觉间,他竟开始喜欢上这种行事风格。
他会捧着文书反复琢磨,想找出其中的治理门道;会主动去皇城找房玄龄、杜如晦,看他们如何规划城市、商议政务,偶尔还会怯生生地提出自己的想法——而这两位大臣,总会耐心地为他讲解,从不因他年幼而轻视。
他也常去军营转转。
那里的士兵与他印象中的禁军截然不同:纪律严整,训练时个个精神抖擞,休息时却能听到阵阵歌声与欢笑声,有人弹着胡琴,有人说着笑话,连空气中都透着股鲜活的朝气。
每当清晨或傍晚,军营里响起清脆的军号声,他都会驻足聆听——那声音里没有肃杀,反而满是向上的力量,让他心里暖洋洋的。
此刻,他再次看向邸报上“皇爷爷将至”
的字样,心里既有期待,又多了几分复杂的情绪。
他想把长安的变化说给皇爷爷听,想让皇爷爷也看看,这群人如何让这座古城焕出新的生机;更想知道,当皇爷爷见到这一切时,会是怎样的反应。
窗外的阳光愈温暖,杨侑小心翼翼地将邸报折好,放进锦盒里。
他知道,一场更大的变化,即将随着皇爷爷的到来,在长安城里拉开序幕——而他,早已不是那个只会惶恐的少年,而是渴望在这场新局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