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宿主的梦 > 第104章 终于敲响第五府的大门

第104章 终于敲响第五府的大门(1 / 3)

文渊将写好的信纸仔细折成方块,递向王德仁:"

你把这四人一并带往巴中,到了驻地便罚他们去参加劳动改造,好好磨磨性子。

"

他顿了顿,又道,"

独立连连长一职,暂且由你代理。

将这封信就交给柴绍。

"

王德仁双手接过信笺,郑重地揣入怀中,而后挺直腰杆行了个标准军礼,声音铿锵:"

属下遵命!

"

说罢转身,挥手示意两名士兵将哀嚎不止的侯君集拖拽起来,又吩咐其余人收拾残局,整队向着驿道前方开拔而去。

玄机子在一旁眯着眼睛瞧完全程,直到王德仁带着队伍转过山道拐角,才凑到文渊身边,压低声音神神秘秘地问:“小子,这长安民兵到底是啥来头?方才那姓王的小子对你这般恭敬,倒像是你的旧部似的。”

他那双总是半睁半闭的眼睛此刻瞪得溜圆,枯瘦的手指还不忘捻着胸前的胡须,活像只嗅到了腥气的老狐狸,方才被侯君集追砍时的狼狈早已不见踪影。

文渊嘴角噙着笑意,故意拖长了语调打趣道:“道长啊,我方才还想着要不要杀人灭口,这会子怎好再拉您老下水?”

他抬手拍了拍老道的肩膀,眼底闪过几分促狭,“这种偷摸之事,您还是别打听的好,省得夜里睡不安稳。”

老道翻了一个大大的白眼,也不说话,跳上马背,自顾自的打马小跑起来。

三人一路笑语不断,晓行夜宿,不日便抵达长安城下。

只是此时这大隋都城,尚名为“大兴城”

这座雄城不仅是隋王朝的统治中枢,更是后世唐长安城的雏形。

其规制之宏大、布局之精妙,堪称天下翘楚。

文渊前世喜欢看历史书籍,他记得:

隋文帝杨坚代北周建隋后,最初仍以汉长安城为都。

然这座历经数百年风雨的古城,因战乱频仍早已残破不堪,加之城垣狭小、水源污染严重,已难承载新王朝的展需求。

因此,隋文帝决意另选新址,营建一座全新的都城。

公元582年,文帝于汉长安城东南的龙塬南麓,选中一块“川原秀丽,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

的宝地,下令营建新都,定名“大兴城”

新都的规划与建造,由着名建筑学家宇文恺主持,其设计兼具实用与规制之美。

工程先从宫城(大兴宫)破土,而后营建皇城,逐步奠定都城核心框架。

开皇三年(583年),城西开凿龙渠、永安渠、清明渠三条水道,分别引浐水、交水、潏水(原文“潞水”

应为“潏水”

,此处依史实修正)入城,直抵宫城,解决了都城的水源问题。

次年(584年),又从大兴城东开凿广通渠,绵延三百余里至潼关,引渭水注入,使漕运可直达黄河,打通了都城与东部地区的物资通道。

大业元年(6o5年),隋炀帝即位后,下令开凿通济渠(大运河重要河段),将大兴城与江都(今扬州)相连,拓展了南北交通动脉。

大业四年(6o8年),永济渠动工,大兴城由此成为隋代大运河的西端,枢纽地位愈凸显。

大业九年(613年),朝廷征调十余万人修筑大兴城外郭城,至此,这座都城的总体格局终告完成,规模蔚为壮观。

城市布局理念:大兴城的规划虽借鉴汉魏洛阳城的形制,却更为规整与理想化。

为严格区分宫廷、官署与民居区域,实现“朝廷与民居不复相参”

的统治构想,其布局以宫城为核心,置于居中偏北之地,宫城南面设皇城,集中安置中央官署,皇城三面则环绕以居住里坊,层次分明,秩序井然。

城市道路系统:城内街道宽阔笔直,形成棋盘式网格布局,堪称后世城市规划的典范。

宫城与皇城之间的横街宽达2oo米,皇城前的直街宽15o米,即便是最窄的街道,宽度也有25米。

全城以14条南北向、11条东西向主干街道为骨架,将外郭城划分为114个里坊,交通脉络清晰。

城市里坊与市场:除中轴线北端的宫城与皇城外,郭城内共设1o9个里坊及东西两市(东为都会市,唐代称东市;西为利人市,唐代称西市)。

各坊均有专名,坊内辟有巷道,为居民聚居之所。

大坊四面设门,内部有十字街贯通;小坊则东西开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大明补牙匠 铁马冰河肝胆照 你说他缺德?他根本就没有那东西 被废三年后 大唐有一帮古惑仔 潜伏台湾:海燕的使命 反贼 边军:从村民开始逐鹿天下 抗战:老李,炮兵师要不要? 魂穿史文恭,开局不去曾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