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被清理干净后,李峰又让他们把藤条全部扔到湖里,浸泡了两天,等到纤维软化后,再捞出。
然后李峰就开始正式编织藤筐,先从筐底开始,他取六根粗壮的藤条作横骨,呈放射状铺开,然后拿起一根细藤,一穿一压地穿过横骨藤条。
每一次穿插都要准确,穿过后拉紧,再穿,再压、再拉紧。
一套动作行云流水,看起来不像是个生手。
筐底渐渐成形,有盆口那么大了。
这时需要把纵向藤条向上弯折,李峰用膝盖轻轻抵住内侧,左手抓住筐底,右手继续穿行编织。
一根藤条很快就到了尽头,李峰立马加入新的藤条,新添的藤条要与原来的纹路严丝合缝,每一圈都要比上一圈略向外扩,这样筐身才会越来越大的鼓起来。
最后是最复杂的收口环节,筐沿受力最多,因此李峰直接找了一根坚硬树枝,在火上烘烤一阵,等到纤维受热软化,立刻弯折成筐口大小,再放于筐沿用大腿死死顶住。
然后迅的把下面的藤蔓交叉缠绕过树枝拉紧,最后把回折的断头藏进藤筐内侧的藤条之间。
完成后的藤筐放在地上,口圆腹深,像一只大碗。
李峰双手握住筐沿,左右扭动测试韧性,藤筐纹丝不动,显然这次的编织分外成功。
随后,李峰拿来两根草绳,分别绑于藤筐两侧的树枝上,至此史前第一个装载工具就做好了,从此改变了原本单一的运输方式,比如抬,提、扛等。
做好了两个藤筐之后,李峰找来一根木棒,把两个藤筐的草绳,分别于木棒的两端缠绕两圈,然后把木棒放到肩上,两个藤筐就被挑起。
自此以后出现了一个更为高效率的运输方式——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