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效率和成就感所取代。
王审知趁机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迭代”
理念:“赵师傅,诸位匠作。
此车并非完美无缺,日后在的使用中,必会现新的问题,或有好用的新想法。
我们需将这些反馈都记下来,定期汇总研讨。
好的,便吸纳进标准中;不好的,便想法改进。
如此,我们的车才能越做越好,越做越合用!
这就叫‘迭代改进’。”
匠人们似懂非懂,但“越做越好”
的道理是明白的。
王审知让阿福准备了一个竹箱,挂在工棚显眼处,名曰“建言箱”
,鼓励任何使用或制作独轮车的人,将现的问题或改进想法写下来(或画下来)投入箱中,定期开启查看。
就在第二批独轮车即将完工之际,第一条来自“前线”
的反馈就通过一位满头大汗的辅兵队长传了回来。
“王参军!
赵师傅!
那车好用是好用,”
队长抹着汗,指着刚运柴回来的一辆车,“就是走那田埂泥泞路时,这木轮子容易陷进去,忒费劲!
要是轮子能再宽些,或者有个啥东西能防陷就好了?”
王审知和赵革对视一眼,立刻蹲到那辆车旁检查轮子,上面果然沾满了泥泞。
这又是一个原型测试时未曾充分考虑到的实际应用场景!
“轮子加宽,固然能减少压强,防陷,但也会增加重量和阻力……”
王审知沉吟道。
赵革却盯着泥泞的轮子,若有所思:“或许……不必整个加宽。
参军,您看可否在现有轮子外侧,加装一圈略宽的木质‘挡泥板’或‘防陷圈’?既能在泥地提供些许浮力,又不至于增加太多重量,平时好路也不影响。”
“好主意!”
王审知赞道,“这就叫‘最小化改进’!
赵师傅,您立刻带人试做几种不同宽度的防陷圈,装上试试效果!”
于是,第三批计划生产的独轮车图纸上,又增加了“可选配防陷圈”
的备注。
而这条来自普通士兵的反馈和建议,王审知特意让阿福用红笔记录下来,并在下一次工匠聚议时当众表扬,并给予了提建议的辅兵队长一小袋盐作为奖励。
消息传开,士卒们参与“迭代改进”
的热情顿时高涨起来。
这种持续优化、从善如流的做法,不仅让独轮车本身日益完善,更在无形中营造了一种重视实践、鼓励创新的氛围。
工匠营不再是单纯执行命令的地方,而开始有了些许技术研讨的活力。
然而,技术的进步并未能掩盖资源的绝对匮乏。
这一日,王审知正在与赵革讨论是否能用更轻韧的竹材部分替代木材以减轻车重时,王潮的亲兵匆匆赶来,脸色凝重:“参军,大帅急召!
粮台那边出事了!”
王审知心中一惊,立刻赶往中军大帐。
帐内气氛压抑。
王潮面沉如水,几位掌管粮秣的官员跪在地上,瑟瑟抖。
郑珏也在一旁,面色冷峻。
“明远,你来的正好。”
王潮声音低沉,压抑着怒火,“你推行新法,效率大增,本是好事。
却也让人看清了,我军的粮草储备,竟已空虚至此!
按新流程核计,现存粮秣,即便加上严格控制损耗,也最多只能支撑全军七日!”
七日!
这个数字如同重锤,敲在每个人心头。
“而且,”
王潮的目光扫过跪地的官员,“在新账册之下,某些营队以往虚报冒领、倒卖物资的勾当,也再难遮掩!
真是胆大包天!”
跪着的官员磕头如捣蒜,连称恕罪。
郑珏此时缓缓开口,语气带着一丝冰冷的意味:“大帅,新法虽能查漏补缺,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如今症结已明,乃在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当务之急,乃是如何筹措粮草,而非拘泥于转运之细枝末节。”
他的话,隐隐又将矛头指向了王审知,暗示他的工作只是“细枝末节”
,未能解决根本问题。
王审知深吸一口气,知道最关键的时刻到了。
他上前一步,迎着王潮和郑珏的目光,沉声道:“兄长,郑先生所言极是,开源重于节流。
弟近日察访周边,略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