慌不忙,展开第三张图表,“此乃‘定量配给表’。
弟建议,根据各营实有人数、作战任务强度、乃至病患情况,核定每日基本配给额度。
额度之内,按优化流程快供应;额度之外,需特殊申请并说明缘由。
如此,既可保障基本公平,避免某些营队虚报冒领或浪费囤积,又能让后勤官对全局消耗心中有数,便于统筹调度。”
他顿了顿,加重语气:“此非削减用度,而是使有限之资源,挥最大之效用!
让每一粒粮、每一根柴,都吃得明白,用得其所!”
道理一点透,许多将领立刻明白了其中的好处。
这不仅能减少浪费,更能遏制军中常见的吃空饷、倒卖物资等痼疾。
王潮猛地一拍案几,震得竹简一跳:“善!
大善!
明远此法,直指要害!
便依你之言,即刻在辅兵营及辎重队试行此‘编伍之法’与‘定量之规’!
由你全权督导!”
“兄长且慢,”
王审知连忙道,“此法欲行,需得各营主官鼎力配合,更需挑选得力人手执行新规。
弟愿拟定细则,并推荐人选,但推行之责,还需诸位将军协力方可!”
他深知,组织变革触及利益和习惯,远比推广一件新器物要复杂和敏感,必须拉上这些实力派将领一起,才能减少阻力。
王潮了然,目光扫过帐内众将:“诸位都听到了?此事关乎全军存续,凡有阳奉阴违、推诿塞责者,莫怪本帅军法无情!”
众将凛然,齐声应诺。
利益可能受损者心中暗自叫苦,但看到王潮决心已定,且此法看似公平,也只能暂且服从。
更多人则看到了优化后勤带来的好处,表示愿意配合。
郑珏冷眼看着这一切,始终未一言。
他精于经义礼法,对这等“术数”
层面的管理之学既不擅长,也不屑一顾,但也无法公然反对这种明显有利于军队生存的做法,只得保持沉默,但那抿紧的嘴角,显露出他内心的不以为然。
接下来的日子,王审知更加忙碌。
他白天穿梭于各营之间,与将领们沟通细则,实地考察流程瓶颈,亲自培训负责新流程的骨干;晚上则在油灯下不断完善方案,绘制更精细的表格,常常熬到深夜。
阿福成了他最得力的助手,负责传递文书、召集人员、记录数据。
那卷《卫生日志》旁边,又多了一本厚厚的《后勤优化纪事》。
变革并非一帆风顺。
习惯了旧有松散模式的辅兵和辎重兵们,对新规定的各种条条框框感到不适应,抱怨声时有生。
一次,两个运输队因为交接手续的先后顺序问题,几乎在仓库前动起手来。
王审知没有简单地惩罚了事,而是将双方队长叫到一起,现场分析问题根源,共同商讨出了更清晰的交接流程,并将之补充到细则中。
这种解决问题的务实态度,渐渐赢得了执行者的信服。
更大的阻力来自一些中层军官。
新的定量配给制度,使得他们无法再像以前那样随意截留、调配物资,手中的“油水”
和灵活性大减。
有人便暗中使绊子,或消极怠工,或故意曲解新规。
王审知对此早有预料。
他请王潮授予了巡查督导之权,并拉上李百夫长等支持改革的军官,组成联合巡查组。
一旦现故意阻挠或阳奉阴违者,次警告,二次严惩,并将典型案例通报全军,以儆效尤。
同时,他也设立了“建议箱”
,鼓励士卒提出改进意见,对采纳者给予小额奖励,将对抗转化为参与。
数据再次展现了强大的说服力。
试行新法旬日后,一份对比报告呈送到了王潮案头:同样数量的粮草,从入库到分配至各营灶头,所需时间减少了四成;途中非正常损耗(洒落、遗失、受潮等)降低了六成;各营领取物资的排队时间大幅缩短,怨言减少;更重要的是,后勤官第一次能够清晰地掌握全军每日的准确消耗量,为后续的征粮和采购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依据。
尽管绝对数量仍然不足,但混乱和浪费的减少,如同节流开源,实实在在地缓解了后勤压力,为大军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王潮览毕报告,长舒一口气,对左右叹道:“明远之才,岂止于巧思哉?此乃经世济用之学也!”
这句话很快传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