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奇幻 > 幸好遇见神 > 第444章 冯氏新政中

第444章 冯氏新政中(1 / 1)

鲜卑族跨越长城、入主中原时,族群总人口约25o万。

到太武帝拓跋焘时期,北魏辖内各族人口数相加,巅峰总数大约是36oo万。

以25o万人征服36oo万人,鲜卑族人倚仗的是强大军事作战能力。

鲜卑贵族也知道:以武力征服对方,这没问题;但纯粹靠武力统治对方则不行。

这时候的淮河以北,汉人中的一流士族几乎已全部南迁,即所谓“衣冠南渡”

;二流士族则大多数选择留在当地,构筑坞堡,建立了一套“宗主都护制”

,以此配合着一茬一茬的南侵外族,管理原住民。

宗主都护制大致情形是:匈奴、羯、羌、邸、鲜卑等族南侵时,留在当地的汉人,为了减少损失,奉本地二流世家为主,以他们的坞堡为中心,抱团取暖。

鲜卑族对这些二流士族的套路很清楚,也很乐意与他们合作。

他们每攻占一地,便立即布号令,召集本地士绅豪强前来投靠,商谈合作治理事宜。

那些留在本地的士绅豪强,他们可没有开辟敌后战场、准备持久战的想法。

他们天天翘以盼的,就是占领者的召集号令。

于是,本地士绅豪强一次又一次签署文本大致相同的“共治合约”

,接受款式内容不变、印章各异的委任状,接着做二等公民,看一等外族脸色行事,欺压鱼肉三、四、五…诸等同胞。

慢慢地,这些二流世家不断壮大,展成为一流世家。

在这样的历史衔接过程中,社会治理方式基本是:鲜卑统治者掌控中心区域;其余区域授权、承包给当地世家大族管理;鲜卑族经常出兵抢劫当地世族。

以鲜卑族建立的北魏为例,鲜卑贵族掌控着平城、长安、统万城、上邽、洛阳,以及六镇……这样的核心州郡城池和区域。

而县、乡以下,甚至某些州郡的管理,交给本地人。

统治者与本地管理者的要链接点,是赋税收益分成;其次是徭役(兵役、劳役)。

由于统治者无法精确得到人口、土地数据,也就无法计算赋税、兵役数据。

于是,统治者与本地人管理者之间,只能采取承包制。

也就是赋税、兵役丁数固定包干,一口价。

这导致的局面是:朝廷要享受人口红利、民间垦荒额外收益,非常困难。

俊美大才李冲给冯太后出的主意“三长制”

,就可基本解决这个难题。

三长制的核心是:规定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邻、里、党各自设一长,简称三长。

三长由各单位推举产生;

条件是有才、具德、守法;

职责是统计户口、土地,催征赋税徭役,管理生产,维护治安。

这其实就是秦汉以来的地方管理制度改装版。

但到鲜卑统治者这儿失传了。

正是这种失传,导致北魏中央政府失去对基层体系的治理权。

现在,若由中央政府把李冲的“三长制”

推行下去,朝廷立马可以一竿子插到底,从地方士绅手中夺回基层治理权,从而相对精确掌握国家的经济数据,及时调整统治政策,使之更加合理有效,减少、避免国内冲突。

冯太后虽然久居宫中,但她却不是普通家庭妇女。

她比绝大多数须眉读书男儿还要聪明得多。

她一眼就能看出“三长制”

的要害所在。

于是,她再次展现强硬作风,采用铁血手腕,先是逼迫18岁的儿子献文帝禅位,让5岁的孙儿拓跋宏登基,自己重新垂帘听政,亲自操作国家改革大计。

献文帝拓跋弘退位后,很不甘心,一心想从母亲手里夺回朝廷控制权。

这对母子展开了表面颇为平静、暗中惊心动魄的较量。

最后,太上皇拓跋弘在岁时暴亡。

冯太后完全掌控朝局。

顺便提一句,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为了避免后宫干政,曾经立下一个规矩:皇室立嗣,子贵母死。

也就是,魏国皇室册封太子的同时,赐死太子生母。

拓跋弘就是这一规矩的受害者之一。

他的生母李贵人,就在他2岁成为太子时被赐死。

也就是说,冯太后并不是拓跋弘的生母。

她对后者丧命于的大好年华,也许没有那么伤心难过。

当然,生于皇室,被亲生母亲弄死的儿子,不在少数。

至于被亲生父亲弄死的,那就数不胜数了。

拓跋弘死后,冯太后没了施政障碍,她立即借孙儿皇帝拓跋宏名义下令:全国推行三长制。

干扰者,灭族。

最新小说: 师姐的脸不好打,主线任务容易卡 战锤矮人 全宗门都是恋爱脑,唯我是真疯批 你的骷髅兵怎么会圣光? 怪物们说祂们爱我 契约符 丑雌一胎多宝,五个兽夫跪求原谅 无限再生的我,交易诸天 桃李春风一剑先 大周守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