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高凉王拓跋那接到指令,即率1o万大军准备攻打碻磝。
碻磝城墙不高,守城难度大;位置靠前,对宋军而言容易被切断后勤补给。
据守碻磝的宋军东路军总参谋长萧斌,心里已经决定放弃碻磝、退守历城。
由于之前皇帝刘义隆曾经下令:一定要坚守碻磝。
萧斌此时便命令王玄谟带3千军士守碻磝,其他人员全部随自己撤退到历城。
王玄谟心知肚明咱们回事。
当拓跋那大军由北门进攻时,王玄谟指挥军士装模作样抵抗一阵,然后下令由南门撤出,溜之大吉。
他也不去历城,而是带着人马一口气跑到彭城。
他心里想着:反正老子败军之将已是板上钉钉,跑哪里也是跑。
跑历城可能被萧斌、沈庆之弄死,跑彭城找武陵王刘骏、江夏王刘义恭,兴许还有活路。
他的判断是对的。
两位王爷,一个是皇帝亲弟弟,一个是皇帝亲儿子,他们对皇上的宠臣,哪怕对方十恶不赦,也不会自己动手杀他。
要杀也是皇帝自己的事。
王玄谟跑回彭城,性命暂时保住了。
拓跋那没费多大劲,轻松收复碻磝要塞、平乐城。
然后按皇帝拓跋焘计划路线,向下邳进。
……
魏军西线。
永昌王拓跋仁率八万人马,由洛阳出,先攻取项城,扫荡一番之后,继续前行,兵临悬觚城下。
这次悬觚城没有生什么意外。
守将赵淮不是陈宪,他被拓跋仁活捉,送往平城斩。
魏军很轻易拿下了悬觚城,大肆烧杀抢掠。
下一站,拓跋仁目标:寿阳。
寿阳位于淮河南岸,它与淮北徐州、汉水襄阳,并称南北分界线三大重镇。
寿阳的宋国守将是皇帝刘义隆第四子、南平王刘铄。
皇帝刘义隆收到军报,立即越过刘铄,向臧质、王方回、刘康祖、梁坦等人布命令:迅回援寿阳。
他们这几位之前的任务是攻打虎牢关、洛阳。
此刻还在黄河南岸一带,尚未回撤。
刘康祖和副将胡盛之统领着八千步、骑兵。
接到诏令后,他们立即日夜兼程,朝寿阳赶路。
这天清晨,部队到达寿阳西北5o里处的尉武戍(凤台县寿唐关),斥候探报:我军很快会与魏国骑兵大军遭遇。
敌军人数在6万以上。
魏军自悬觚城方向过来、向东行军,宋军向正南行军。
尉武戍是两条路线交汇地。
这伙魏军正是拓跋仁部,人数八万,是宋军1o倍,而且全是骑兵。
宋军斥候一时也数不清,只是判断个大概。
副将胡盛之对刘康祖道:“将军,我知道靠西边有条小道,战车可以通过。
咱们走那条道,将士辛苦一些,兴许可以赶在魏军之前抵达寿阳。”
刘康祖蹙眉道:“我们这次参加北伐,一路抵达洛阳附近,敌军总是望风而逃,从不与咱们交战。
军士们到现在毫无收获。
这下终于遇到大股敌军,可以放手大干了,怎能躲避。
干一场再说!”
一旁的裨将王罗汉听说有仗打,也附和道:“老胡,这里离寿阳不远。
咱们不管他三七二十一,先与魏军干一架再说。
不行再边打边撤,往寿阳城里跑。
随王见到咱们,定会派人接应咱们进城。
俺看行!”
胡盛之还在犹豫,刘康祖解释道:“胡副将你想想。
这里离寿阳不远,臧将军、王将军、梁参军他们的队伍,也接到回援命令,应该也快到了。
魏军人多,又是骑兵,他们见到我们人少,一定想吃掉我们。
我们以却月阵拒敌,拖住敌人,也算是解了寿阳压力。
只要坚持一天左右,咱们的几路援军就可反包敌军。
到时,嘿嘿,谁吃掉谁,就看本事了。”
胡盛之听他这样说,似乎明白了其用心;又见王罗汉跃跃欲试,这次露出坚定神色。
刘康祖便道:“胡副将,传我命令:布置连环却月阵。
战车全部相连,围成一圈,圈外以大盾遮挡;枪、戟、矛等长兵器军士均匀分布在战车后面;其次是弓箭手,再次是弩车。
短兵器军士做后备军,等待轮换。
立即执行!”
“末将遵命。”
胡盛之也被刘康祖气势感染,大声吼叫一声。
随即招呼王罗汉,转身一起去安排布阵。
“楚大人!”
刘康祖对监军太监楚闾喊道。
“本监军在呢。”
楚闾上前道。
刘康祖盯着他的眼睛,一字一句:“楚大人,咱们在这里拖着魏军,为臧将军他们争取些赶路时间。
这一战万分凶险,不容丝毫差错。
待会你把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