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道济军队与魏军对决时,几乎逢战必胜。
但次次到关键时刻,都被魏军劫了粮草。
宋军因此无法采取进一步军事行动、扩大战果。
檀道济甚至留下“量沙充粮”
这样所谓的“千古美谈”
。
量沙充粮,就是为了不暴露缺粮底细,在沙子表面铺上大米,故意让敌方探子看见。
敌军以为宋军还没断粮,不敢决战。
其实,擅长沙盘推演的军史爱好者,一眼就能看出这里头破绽百出。
檀道济那次北伐,不是正在筹粮,就是在准备筹粮的路上。
装精演戏有些玩过头了。
他统帅的大军,几个月里,都在青州辖区的郡县打转,与魏国大军周旋。
被皇帝寄予厚望的檀道济,打了无数胜仗,却始终冲不出青州,去解救朱修之的滑台之困。
最终,宋国那次北伐,以失败收场。
后来计算功勋值时,檀道济作为统帅,他指挥的战役胜多输少;作为个人,他斩敌无数。
因此,战后,刘义隆还得给檀道济加官晋爵、奖赏钱财。
这样一来,檀道济算是把刘义隆得罪死了,遭到对方加倍忌恨。
这也许是檀道济失误、老谋深算过犹不及。
也许他是无奈、自己的盲盒里根本没有上签。
反正檀道济的结局是:刘义隆选择与兄弟刘义康联手,稳住朝局、控制京城禁军。
然后强势将檀道济本人及八个儿子,一举全部残忍铲除。
只给檀家留下一个孙辈男丁。
这可能是刘义隆给老爹刘裕留点面子。
……
历史评价皇帝,分文治、武功两个方面。
刘义隆的文治水准,应该在85分以上。
过史上绝大多数帝王。
他在位的二十多年,减免农户赋税、大力推动手工业、给商人很高自由度。
因此,江南粮食多数年份丰收、工业进步极快、商业达。
可是他的武功水准,实在不咋地。
可能到不了5o分。
这次北伐,他把宝押在老油条王玄谟身上,派他担任主力中的主力。
王玄谟来自太原王家,东汉司徒王允后人。
他早年投靠太尉刘裕,资格很老。
但一直是担任参军、司马这样的参谋职务。
没有做过统帅。
他喜欢引经据典谈论国事,对军事素养欠奉的刘义隆来说,有点像武侯再生。
而军中老将都不以为然,视其为赵括投胎。
有的还公开劝谏皇帝,不要听他空谈误国。
比如萧思话、沈庆之。
但刘义隆不听。
钦定北伐总指挥、老王爷刘义恭,亲自驻守彭城督战。
其实他真正工作是总揽粮草、辎重等后勤供给。
这是要务兼肥缺。
刘义隆只信得过亲弟弟刘义恭。
东线真正大都督是镇军将军、武陵王刘骏。
他是皇帝成年儿子中军事能力最强的。
军事统帅是辅国将军、青、冀二州刺史萧斌。
东线2o大军,由他调动、指挥。
辅国将军不在一、二品将军称号目录上,但绝不是杂号将军称号。
它不常被使用,一般出现在新老、皇位交接时。
这次萧斌的辅国将军,是刘义隆特别尊封的。
正三品衔。
而王玄谟是萧斌麾下、东线1o万先锋军最高指挥。
对比一下兵力数字:
南平王刘铄督战的中路军也只有1o万;
随王刘诞督领的西路军是5万;
梁、南北秦三州刺史、宁远将军刘秀之袭扰汧陇的兵力是3万。
这还只是兵员数,没考虑将士装备、行军工具、粮草供给方面的巨大差别。
总之,这次北伐能否成功,看东路军;东路军能否得胜,看王玄谟。
各路大军都拭目以待,等着王玄谟的作为。
宋国皇帝刘义隆定下北伐之策后,对外号称兵5o万攻打魏国。
其实他七拼八凑之,能调动的军队不足4o万。
由汉中出的刘秀之,是先帝刘裕最信任的左膀右臂刘穆之的侄子。
在皇家,刘秀之是三公子、武陵王刘骏的追随者。
武陵王刘骏文武双全,却不得皇帝喜欢。
因为,他的母亲路淑妃,出身普通,是因美色选妃入宫的。
而刘义隆的执政思路,是一边倒依靠门阀世家。
没有家族背景的路淑妃很吃亏。
正因如此,三公子刘骏的一切,都得自己去拼搏。
因为不受待见,他成年后就被外放出京,担任地方官。
这反而使他得到其他皇子没有经历的锤炼,能力卓然。
刘秀之追随的主子必须自我奋斗,这也让他得到锻炼。
加上伯父刘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