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周维岳 后生可畏(1 / 2)

周维岳缓缓站起身,工作人员立刻将话筒递了过去。

全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学术交锋,或许现在才开始。

“祝教授,”

他对着台上的祝仁微微颔,神色严肃,但已经没有了之前的敌意,更像是一种平等的学术探讨,

“老夫承认,你这三讲下来,论证详实,逻辑自洽,确实为我们研究《三国演义》打开了一个全新的,

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思路,老夫,很受触动。”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但正因如此,老夫才有一个更深的困惑,想与你探讨。”

“我们过去,将《三国演义》尊为【四大名着】,将其作者罗贯中奉为文学巨匠,是将其作为一部独立、完整、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作者文学】来看待的。

但按照你的【文本考古】和【级ip】理论,这部作品似乎成了一个历经数百年、由无数人共同添砖加瓦的【集体工程】。

那么,我们该如何重新定义它的经典地位?

它还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那个【文学巨作】吗?

这种解构,会不会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它作为一部伟大作品的艺术光环和作者的独创性价值?”

这个问题一出,台下顿时安静了许多。

周维岳教授的提问,不再是质疑证据,而是直指祝仁理论背后的哲学思辨——如何在一个集体创作、不断演变的历史过程中,重新看待经典的定义和价值。

这是一个真正深刻的学术问题。

祝仁对周维岳再次欠身,神情肃然:“周老先生这个问题,问到了核心。

这正是我希望通过这三讲,最终能够和大家共同思考的。”

“我认为,恰恰相反,这种理解,非但不会消解它的光环,反而会让它的光环更加璀璨,

只是光芒的来源和色彩,与我们之前的理解不同了。”

“它不再是一座孤立的、由单个天才设计师完成的纪念碑,

而更像是一座历经数个朝代不断修建、扩建、装饰的宏伟宫殿。

每一块砖石,每一处雕梁画栋,都可能留下了不同时代工匠的印记。

我们去研究这些印记,去分辨哪些是最初的基石,哪些是后来的增补,这非但不会减损宫殿的宏伟,

反而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它的建造史,以及它背后所承载的、不同时代的审美与思想。”

“《三国演义》的伟大,或许正不在于它出自某一个文圣之手,而在于它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能够跨越数百年,吸引无数的创作者为之倾注心血,能够与不同时代的民众产生共鸣,

并最终凝聚成一个承载着我们民族集体记忆和文化想象的级符号。

从这个角度看,它已经越了一部普通小说的范畴,成为了一种独一无二的文化现象。

它的【经典】地位,因此而更加厚重,也更加独特。”

祝仁的回答,让周维岳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他缓缓坐下,对着身边的同伴低声说了一句:“后生可畏,我们,都老了。”

礼堂内再次爆出热烈的掌声,这一次,是为祝仁那深刻的思辨和格局而鼓掌。

马校长又点了一位中文系的女同学。

那女生站起来,有些激动地问道:“祝老师,听完您的讲解,我们知道了《三国演义》有这么多版本,

那您认为,我们普通读者,现在应该去读哪个版本呢?

是不是毛宗岗的通行本,就不值得读了?”

祝仁笑了笑:“这位同学的问题很实际。

恰恰相反,我认为毛宗岗的通行本依然非常值得读,而且应该作为初读者的选。

因为正是这个版本,以其流畅的文笔和完整的结构,才成为了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典】。

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最终的、被历史选择的版本,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它的前身和演变。”

“我只是希望,大家在读完之后,可以带着一种考古的心态,去想一想,为什么关羽的形象是这样的?为什么曹操是奸绝?

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设定,背后可能隐藏着怎样的演变过程。

如果有兴趣,再去读读嘉靖本,甚至看看元杂剧,做个对比阅读,那份探索和现的乐趣,或许比单纯读一个故事更有意义。”

祝仁的回答,既肯定了经典的价值,又为学生们提供了新的阅读方法和视角,引来了一片赞同的点头声。

在马校长的主持下,问答环节继续进行。

他目光扫过前排,看到一位同样是来自外校的学者举起了手,便立刻示意工作人员将话筒递过去。

那是一位戴着金边眼镜,气质儒雅,看起来五十多岁的中年教授。

他站起身,先是对着祝仁善意地笑了笑,然后才开口,声音温和而清晰,显然是带着探讨的目的而来。

“祝教授,您好,我是水木中文系的王谦。

您的讲座确实人深省,尤其是【文本考古】的思

最新小说: 重生美利坚,我是华尔街传奇空头 全球异能:只有我在修仙 和渣夫同归于尽后又双双重生了 华娱从代拍开始 三国:季汉兵仙从奇袭襄阳开始 谁让他办案的? 沪上来了个小神兽,叉腰旺全家! 同时穿越:全是深渊难度 全职法师:召唤黑龙天,神力之巅 从影评人到文娱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