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那些种子飘向深海了!”
透明的种子乘着涨潮的浪花远去,周小小望着海平面泛起的微光,忽然注意到阿海手里的笔记本封面——那是用活水芽的茎叶纤维特制的防水封面,上面用贝壳粉画着螺旋状的根系图案。
&0t;阿海的画画进步好大,&0t;她笑着揉了揉男孩的头,&0t;下次标本室的植物图谱,就请你帮忙绘制吧。
&0t;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阿海的脸瞬间涨红,把笔记本抱在怀里连连点头。
旁边的二柱不服气地举起笛子:&0t;小小姐,我新学了曲子,叫《活水谣》,能在观测鸟类时吹吗?张教授说轻柔的声音不会惊扰它们。
&0t;周小小接过他递来的乐谱,只见纸页边缘画着小小的浪花图案,显然是用心装饰过的。
初夏的暴雨来得猝不及防。
监测站的警报器突然响起,周小小冲到海岸观测屏前,现南滩的潮间带出现了异常水流。
她立刻召集志愿者和孩子们:&0t;带上防水设备,我们去加固幼苗防护网!
&0t;郑大爷不知何时已带着渔民们候在门口,每个人手里都握着加固用的竹竿和绳索。
雨幕中,大家手拉手组成人墙护住育苗圃。
海水漫过脚踝时,周小小忽然现活水芽的幼苗在激流中竟呈现出奇特的韧性——茎干顺着水流弯曲,却始终保持根系不脱离土壤。
&0t;快记录!
&0t;她对举着摄像机的志愿者喊道,&0t;这是应激性研究的重要数据!
&0t;
暴雨过后,南滩的泥沙里冒出了更多活水芽幼苗。
孩子们趴在滩涂上数着新芽,阿海突然惊呼:&0t;小小姐!
它们的根系在泥沙里连成网了!
&0t;周小小俯身细看,果然现不同植株的根系在地下相互缠绕,形成一张细密的生态防护网,将松散的泥沙牢牢固定。
这个现让张教授专程从省城赶来。
他跪在滩涂里用探针小心拨开泥沙,激动地对随行的研究员说:&0t;这就是天然的水土保持系统!
活水芽不仅能适应咸淡水环境,还能通过根系网络改善海岸侵蚀。
&0t;他转头看向周小小,眼里闪着亮光,&0t;你们的长期监测太有价值了。
&0t;
监测站的实验室里很快多了个巨大的沙盘模型,里面模拟了黄河入海口的地形。
周小小和孩子们用不同颜色的沙子标注活水芽的分布区域,每当新现一片幼苗,就插上一面小小的绿旗。
三个月后,沙盘上的绿旗已经连成了一道从河岸延伸至浅海的绿色丝带。
暑假里,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生夏令营队伍住进了监测站的宿舍。
周小小带着他们制作&0t;生态瓶&0t;——在玻璃瓶里分层装入淡水、海水和泥沙,再放入活水芽种子。
&0t;一周后你们会现奇迹,&0t;她给每个瓶子贴上标签,&0t;这些种子会在两种水质中同时芽,就像连接江河与海洋的使者。
&0t;
离营那天,孩子们捧着自己的生态瓶合影。
一个戴眼镜的女孩红着眼圈说:&0t;小小姐,我以后想学生态学,回来帮你研究活水芽。
&0t;周小小送给她一枚用活水芽种子制作的书签:&0t;这是望海礁的邀请函,我们永远欢迎你。
&0t;
秋分时节,监测站迎来了特殊的客人——几位研究古生物的教授。
他们带来了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器,上面的水纹图案竟与活水芽的螺旋细胞结构惊人相似。
&0t;这证明早在数千年前,先民就已观察到这种神奇植物,&0t;老教授指着陶器对孩子们说,&0t;你们现在做的记录,也会成为未来的珍贵史料。
&0t;
周小小在整理这些文物资料时,现了一封林青雨寄来的信。
信里夹着张照片:城市小学的教室里,孩子们正在种植从望海礁带去的活水芽,窗台上摆满了贴着&0t;黄河&0t;、&0t;海洋&0t;标签的玻璃瓶。
&0t;他们都盼着寒假来望海礁实地观测,&0t;林青雨在信里写道,&0t;你播下的种子,正在更多地方芽。
&0t;
深秋的观测站飘起了芦花。
周小小站在新落成的生态观测塔上,望着远处的货轮缓缓驶过航道。
岸边的芦苇荡里,白鹳的身影比去年多了一倍,孩子们举着望远镜认真记录着候鸟的种类和数量。
郑大爷的小孙子举着画板,正在描绘活水芽与水鸟共生的画面。
实验室的灯光亮到深夜。
周小小在电脑前整理年度报告,屏幕上是活水芽生长数据的三维模型,随着鼠标转动,能清晰看到植株如何从河岸向海洋逐步蔓延。
桌角